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探索大山里的歌 > 正文

探索大山里的歌

发布于:2015/5/17 15:24:41    阅读:2002次

             

廿八都山歌是流传于廿八都地区的统称。廿八都山歌源起于哪朝代、何年何月,无有定论。但大山里的山民,稍上些年纪的都能哼上几句,对上几曲。

廿八都山歌以对唱形式为主,歌唱常常是即兴而起,随口而出,内容丰富多彩,多为睹物思情,交流情感,抒发心声。

  廿八都山歌有高腔、平腔之分。高腔山歌曲调高亢奔放,自由辽阔。平腔山歌曲调平稳委婉,细腻悠长。

廿八都山歌由于歌唱多在深山茂林,田头旷野,歌唱者可不受生产劳动的动作限制,无拘无束,自由自在地抒发内心情绪感受。因此,它的节奏相对自由,音调较为悠长,并且歌唱时往往可以根据歌唱者此地的感情表达需要,随意延长或缩短它的音值,曲调也随之变化。

廿八都山歌音价特点为五声音阶三音体,即构成旋律的音符只是五声音阶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的其中三音。如徵调式高腔廿八都山歌《十八对》,就只取用五声单价中的徵、羽、宫三音,相互间音值为一个大二度,一个小三度,最大音程为纯四度。如宫调式《十八对》,它只取用五声音中的宫、角徵三音。相互间音程为一个大三度,一个小三度,最大音程为纯五度。此外,也发现用四音(宫、商、角、徵)的山歌,但为数极少,且高音时值也很短,出现也不多并不影响廿八都山歌的音价特点。

   廿八都山歌调式几乎都是徵调式的,宫调式除上例上则外,尚无新的发现。在旋律进行方面廿八都山歌运用三音体邻近上下级手法,隔音跳进则很为少见。

廿八都山歌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单段体曲体,唱词格体多用七字句词格,但有时也逢有单句词语,即一段三句,或仅一句。为此,乐段就扩充一句,也即反复一句,但仍显得融合,不失原有风格。

在唱法上,廿八都山歌以真声为主,个别地方男女对唱歌曲,由男方一人歌唱需装扮另一角出现假声。此外,廿八都山歌唱法一般句紧腔长,又因咬字生硬、清晰,唱词往往多顿、间息后长。

廿八都地处浙江西南部边陲,南接福建省浦城县,西接江西省玉山、广丰县,有“一脚踏三省”之戏称。

廿八都又位于绵亘千里的仙霞山脉腹部的深山之中,廿八都的面积不足70平方公里,人口才10000余人。这么一人地方,怎么会出现廿八都山歌这一民间传统艺术形式?廿八都山歌怎么会代代传承,至今不衰?廿八都山歌的艺术特色怎么会如此独具一格?也就是说,廿八都山歌的源流究竟在哪里?值得当今的研究者探寻。 

廿八都虽然地居深山区,但却是座历史文化名镇。据考古发现,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先民在此定居。1100多年前唐朝末年,黄巢起义军“刊山七百趋建州“,辟开了仙霞古道,而却好处于七百里古道中间的廿八都,也就成了商旅集散地。三省交界的独特地理位置,历史上频繁的战争、驻兵,人中的不断迁筇徙,以及古镇不断完善的关隘等等,使廿八都成为一个少受战乱影响,居民安居乐业的“世外桃源”,享有“文化飞地”、“百姓”古镇、“方言王国”等美称。由于廿八都人少有土著、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,山歌就是其中姣姣者之一。由此,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:

一,廿八都山歌是外来移民带来的。这首先是唐末黄巢与义军在仙霞山脉一带反复追剿反击,从而使大量流散兵员、伤残将士流落在仙霞山区,后来,来到廿八都定居。再是从五代起,各代王朝纷纷在廿八都设关立寨,屯兵驻守。来处各地的守关兵将有的因病不能回乡,有的因眷恋廿八都不思回乡,便先后在乡及周边安居。还有就是千年古道——仙霞古道通浙入闽,历代有不少因战乱流离,或因经商来到廿八都后,纷纷在廿八都定居。以上三种人,有的来自云南、贵州等西南地区,有的来自河南、山东等地,还有的来自周边的江西、福建等到地。他们在廿八都定居后,也把故乡的文化艺术带到了廿八都,廿八都山歌因此而生。

二,廿八都山歌是“文化飞地”哺育的。廿八都因地理位置相对封闭、独立,文化积淀独特、丰厚,有“文化飞地”之称。又因虽在深山,但山林茂盛、土地肥沃,宜种宜耕,适合聚居生息。加上历来少经战乱,宜居民安居乐业。加上是商旅交通必经之地,更吸引了各等人来这里定居。相对安宁、富足的生活环境,使这里的人们文化需求强烈。廿八都山歌也自然被作为一种自娱自乐的文艺形式,代代相习,传唱至今。

三,廿八都山歌是文化融合的结晶。廿八都堪称为移民之地,境内居民姓氏众多,语音繁杂。据统计,全镇有140多种姓氏,9种方言,故有“百姓”古镇、“方言王国”之称。然而,廿八都又有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,就是有不同姓氏、操不同方言的人,又会讲同一种语言,当地人叫“廿八都官话”,也即廿八都山歌的普通话。又随同一种习俗。讲各种不同方言的廿八都人唱的山歌,原本都印有各自故乡带来的印记。但到了廿八都以后,在长期的交往中,各种故乡山歌也渐渐互相融合、变成现在的具有明显艺术特色和风格的廿八都山歌了。

来自于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——廿八都古镇的廿八都山歌,已被列为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遗产得以重点保护。我们相信,只要我们真正认识它,这朵民间艺术之花,一定会开放得更加光彩夺目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江山市文化馆:姜水英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电话:13867003012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邮编;324100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通讯地址:浙江省江山市文化馆解放路10号

大赛公告